肿瘤预防部主任来“辟谣”了!
世界范围内,乳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一跃成为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全球每年乳腺癌发病人数达到了226万,其中中国便有42万新增乳腺癌患者。这样的数字虽然引起了大众对于乳腺癌等癌症的关注和积极预防,但“恐癌”“谈癌色变”的现象却一直都在。此外,受到各类可信度良莠不齐信息的影响,如今部分女性对乳腺癌的认识仍有一定误区。
“肿瘤频道”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主任郑莹教授为广大女性点破乳腺癌预防、筛查的几大误区,并介绍科学的预防筛查策略。
误区一:乳腺癌发病年轻化?
“其实‘年轻化’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所谓的乳腺癌年轻化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郑莹教授谈到。
具体而言,在我国,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其实是有越来越高的趋势。以上海为例,在过去的20年内,乳腺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其实反而上升了三岁。此外,近年来我国40岁以下“年轻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并未上升。
那么为何很多人认为乳腺癌发病“年轻化”呢?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乳腺癌患者群体中,绝经前乳腺癌的比例与绝经后乳腺癌的比例相当,甚至略高,而欧美国家的乳腺癌患者中主要以绝经后乳腺癌为主。
这样就造成了“年轻化”、我国年轻乳腺癌患者更多的假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年轻女性的乳腺癌风险相比同龄的欧美女性反而更低。
误区二:乳腺癌筛查效果有限?
多项国内外研究都已经证明了科学参加乳腺癌筛查可以降低乳腺癌死亡风险。就全球数据而言,参加乳腺癌筛查的女性相比不参加者乳腺癌死亡率下降20%左右。因此女性首先要对筛查的效果有所信心。
误区三:一次筛查阴性就不用再筛查了?
很多女性在进行一次筛查中显示阴性,便觉得“一辈子都没事了”,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误区。实际上,乳腺癌的风险是随着年龄升高而增加的,所以并非一次筛查就能解决问题,筛查的周期性非常重要(如两年一次)。
误区四:乳腺癌筛查很痛?
在乳腺癌的筛查中常用的钼靶筛查中,机器会对乳房进行挤压,以便固定住乳房、获得清晰的影像。
而亚洲女性中有相当一部分乳房较小,乳房中的脂肪较少,因此在筛查时的痛感可能会更强,但这种痛感仅限于挤压感。此外,女性进行乳腺癌筛查的频率通常为每1~2年一次,每次筛查的时间,因挤压导致疼痛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分钟,因此在权衡乳腺癌筛查的利弊之下是可以克服筛查造成的短暂不适的。
乳腺癌筛查如何进行
关于具体应该如何科学进行乳腺癌筛查,郑莹教授总结如下:
一般风险人群
20岁的女性开始每月进行一次乳腺自查,或每年在乳腺外科进行外科检查(更推荐);
35~39岁的女性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B超筛查,同时在这5年当中进行一次乳腺X线钼靶筛查;
40岁以上的女性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钼靶筛查+乳腺B超筛查(联合两种方式可以提高检出率并降低假阴性、假阳性概率)。
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包括:有遗传相关风险(特别是姐妹、母亲患乳腺癌)、存在乳腺增生性疾病(如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小叶原位癌)等等;
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钼靶筛查+乳腺B超筛查。
郑莹教授强调道:“总的来说,女性的乳腺癌筛查一定要定期进行,并且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预防乳腺癌,从“可改变因素”入手很重要
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与对于疾病病因的认识。就乳腺癌而言,人类如今对乳腺癌病因的认识其实相比其他大部分癌种已经较为全面,但目前所了解到的病因仍可能只是一小部分。
乳腺癌的病因可以分为不可改变因素(包括年龄的增长、遗传因素、增生性乳腺疾病等)和可改变因素。在预防中,人们应该将关注点放在以下“可改变因素”上。
1.多胎+母乳喂养
举例而言,国家目前开放的三胎政策对降低女性乳腺癌风险是有利的。除此之外,坚持母乳喂养同样可以降低乳腺癌风险,母乳喂养时间长的女性相比母乳喂养时间短和不母乳喂养的女性乳腺癌风险更低。
2.避免辐射
女性应尽可能避免医源性辐射,尤其是胸部的放射线照射,这样可以降低乳腺癌的风险。
3.避免雌激素滥用
雌激素的滥用会增加乳腺癌风险。更年期的女性应谨慎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如果使用雌激素缓解更年期症状也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不能私自使用。
4.控制体重、健康饮食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乳腺癌预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控制体重、改善饮食(低脂、多纤维的饮食)等。
5.禁烟禁酒
从降低癌症风险的角度,女性同样应该注意避免吸烟和饮酒。虽然女性主动吸烟较少,但在生活中应避免被动吸烟;由于酒精属于一类致癌物,所以女性在生活中最好“滴酒不沾”。
“对预防乳腺癌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不是做到了以上所有的方面就一定不会患癌,但可以大大降低患癌的风险。”郑莹教授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