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外卖、下馆子
在家吃饭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
不仅代表着安全、健康
还代表着家人团聚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
在飘香的厨房
翻炒的锅灶里
却藏着致癌隐患
01隐患一:锅冒烟再放菜
炒菜的时候,你是等到锅中油冒烟再倒菜吗?如果是的话,请不要再这样了。此时把菜下锅,不仅会破坏食物的营养,还可能让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发生异变,产生一些致癌物。

研究证明,当油温升高到60℃时就开始氧化,升到130℃时氧化物开始分解,形成多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有些就是致癌物;当食油烧到150℃时,其中的甘油会生成油烟的主要成分“丙烯醛”,其具有强烈的辛辣味,对鼻、眼、咽喉黏膜有较强的刺激;当食油加热到200℃以上时,产生的油烟凝聚物,如氮氧化物等具有很强的毒性;当食油烧到350℃“吐火”时,这时的致癌风险是最高的。因此,炒菜时不要等到油冒烟再放菜,最好是热锅冷油。
02隐患二:不开油烟机或炒完立马关掉
有研究表明,在长期接触厨房高温油烟的女性中,患肺癌的风险增加约了2~3倍,危害不亚于吸烟。在通风系统差、燃烧效能极低的炊具上做饭,对健康造成的损害相当于每天吸2包烟。因为高温加热后的油烟会产生苯并芘致癌物,长期吸入容易诱发肺组织癌变。

因此,专家建议喜欢烹饪的女性,不要等到厨房油烟四起才想起开油烟机,一定要在开火时就把抽油烟机打开,炒完菜后还要让油烟机再抽3~5分钟,以完全吸走有害物质。如果家中抽油烟机不巧发生故障,烹饪时则要把厨房中的窗户敞开;如果您家中厨房的窗户对着门,做饭时最好把门也开着,以形成空气对流,加速油烟排出,但卧室的门最好关着。
03隐患三:炒完不洗锅接着炒
很多人为了省事或觉得锅比较干净,不刷锅就直接炒下一道菜,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看似干净的锅表面会附着油脂和食物残渣,当再次高温加热时,可能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而且不刷锅再接着炒菜的时候,你会发现食物残渣很容易烧焦,这也存在一定的致癌隐患。因此,每做完一道菜,都应把锅清洗干净,再炒下一道菜。
04隐患四:反复用油
油炸东西时,油用量比较大,倒掉又觉得浪费。然而油经过高温加热,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的油脂氧化产物。当继续使用这种油高温烹调时,致癌物产量如苯并芘的成分,还有些醛类、杂环化合物等会急剧增加。另外,使用过的油已经发生了氧化,若存放不当,更容易变质。因此,食物油最好只用一次,在控制好油温的情况下,最多2~3次。

05隐患五:盐放太多
世界卫生组织对盐的摄入量有明确建议:所有成年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为5g。长期吃太多盐并不只是升高血压这么简单。加工肉类、烧烤和腌制食物等高盐食物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特别是其中的代表咸鱼腊肉,吃太多会增加胃癌的风险。

咸鱼腊肉添加的粗盐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而鱼肉中富含的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生的胺类物质会和亚硝酸盐发生反应,分解出N-亚硝基化合物,其中被称为“亚硝胺”的化合物正是致癌的直接元凶。
06隐患六:砧板生熟混用
砧板上凹凸不平的刀痕里充满营养物质,又阴暗潮湿,非常适合细菌的生存繁殖。在切割生食时,食物中的细菌等会残留在上面,而且部分生食中还携带较多的寄生虫卵。若此后又用于切割熟食,细菌则会以菜刀和砧板为媒介直接污染熟食。

即使在使用前用开水烫一下“消毒”,细菌也并不会被彻底消灭干净。所以,在家中切菜,一定注意这几点:最好准备两块砧板,生熟分开;先处理熟食,再处理生食;建议案板每2年更换一次。
那如何才能实现在家吃饭的安全呢?
—— 改变原有的烹饪习惯,油温别太热。这样不仅能减少油烟,还可使蔬菜中的营养得到有效保存;
—— 不要使用反复烹饪的油,在选购食用油时应选择一些质量有保证、杂质少的油,以避免不好的油在烹饪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有毒物质;
—— 要做好厨房的通风工作,炒菜时,一定要打开油烟机或使用无油烟锅;烹调结束后,要开窗通风至少10分钟;
—— 平时可以多用一些煮、炖等不会产生油烟的烹饪方法,减少煎炒菜和油炸的次数,这也是减少油烟的有效途径;
—— 厨房一般面积较小,且设有炊具、橱柜等,因此摆设布置宜简不宜繁、宜小不宜大。